溫濕度傳感器的發(fā)展
溫濕度傳感器是指能將溫度量和濕度量轉換成容易被測量處理的電信號的設備或裝置。與其他傳感器相比,溫濕度傳感器最早被發(fā)明;在各類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中,溫濕度傳感器的使用范圍最廣。
最早的溫度測量計,在1592年由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發(fā)明。
1714年,德國的華倫海特制成了以水的冰點為32℃,沸點為212℃,中間分為180℃的水銀溫度計,即沿用至今的華氏溫度計。
1745年,瑞典的林乃將攝爾西烏斯1742年制作的水銀溫度計的冰點和沸點分別改為0℃,100℃,發(fā)明了至今沿用的攝氏溫度計。
到18世紀末,出現了雙金屬溫度計。
1802年,查理斯定律確立之后,氣體溫度計也隨之得到改進和發(fā)展,其精確度和測量范圍超過了水銀溫度計。
1821年,德國物理學家賽貝發(fā)現了熱電效應;同年,英國的戴維發(fā)現金屬電阻隨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以后就出現了真正能把溫度變成電信號的傳感器,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熱電偶傳感器。
187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造出第一支鉑電阻溫度計。
到20世紀初,維斯定律和普朗克定律出現以后,輻射溫度計和光學高溫計才真正得到使用。
從60年代開始,由于紅外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發(fā)展,出現了利用各種新型光敏或熱敏檢測元件的輻射溫度計,從而擴大了它的應用領域。
原始的攝氏溫標、華氏溫標、氣體溫度計溫標和鉑電阻溫標等不同的溫度計出現了各種溫標,因此在1967年底13次國際權度大會通過的1968年國際實用溫標。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溫度傳感器現在已發(fā)展琤帶有微處理機,具有信息采集、信息處理、數據傳輸等功能的智能化設備。與傳統(tǒng)的溫度計相比,智能化溫度傳感器的功能更多,監(jiān)測精度更準,產品性能更穩(wěn)定。
隨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溫濕度傳感器的測量方式也產生了變化。從與被測介質的接觸方式上來分,溫度傳感器可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種測量方式:
(1)接觸式溫度傳感器的測溫元件與被測介質要有良好的熱接觸,通過熱傳導及對流原理達到熱平衡,這時的示值即為被測對象的溫度。這種測溫方法精度比較高,并可測量物體內部的溫度分布。如商場內等生活環(huán)境中使用的壁掛式溫濕度傳感器,在一些危險場所使用的防爆式溫濕度傳感器,還有測量管道內的風管式溫濕度傳感器,等等。
(2)但對于運動的、熱容量比較小的以及對感溫元件有腐蝕作用的對象,用接觸式溫濕度傳感器測量其結果將會產生很大的誤差,所以這時我們要選擇非接觸式—紅外溫度傳感器進行測量。
我司生產的非接觸式紅外測溫傳感器RS-WD-HW-*,利用光學系統(tǒng)能夠收集被測目標發(fā)射的紅外輻射能量,進而把它們匯聚到光電探測器的光敏面上,并轉變?yōu)橄鄳碾娦盘?;將信號經放大器和處理后,按照儀器制定的算法和目標發(fā)射率校正后,轉變?yōu)楸粶y目標的溫度值。
現在,隨著對傳感器監(jiān)測原理、材料使用及技術應用等研究的不斷深入,溫濕度傳感器正逐步向智能化、可移動化、微型化、集成化及多樣化等方向發(fā)展。